1 概述满盈网配资
SDS-PAGE 毫无疑问是 PAGE 的升级版,二者都是常用的电泳分离技术,尤其是 SDS-PAGE更为常用,几乎是 WB 实验的标配;而 PAGE(或强调为NativePAGE)相比之下在蛋白质实验中较少用到。
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将讨论几个问题: • SDS-PAGE与原版PAGE在原理与应用范围上有什么区别? • 为什么WesternBlot实验需要用SDS-PAGE? • Native PAGE适用于什么情形?
2 关于两种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区别
简单来说,首先发明出的PAGE是基础版,这个基础版的原理就是分子筛+电场。作为一个分离工具,用它跑什么分子都可以。但由于分离蛋白的需求,加上蛋白质分子的特性,为了在蛋白实验中加强蛋白质的分离效果,于是就有人想到在样本与缓冲液中额外加入SDS使蛋白质变性,使蛋白质分子在电泳过程中仅依据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,这就是SDS-PAGE。
它们的核心区别毫无疑问在于是否加入SDS(十二烷基硫酸钠),这是一种离子型去垢剂,通过破坏蛋白质中的非共价键使之变性,从三维构象变成线性结构,这个过程是通常说的蛋白质线性化。另一方面,SDS与蛋白质结合后形成复合物,通过赋予蛋白质大量负电荷来掩盖蛋白质本身表面携带的电荷,使其在电泳时的迁移率仅由分子量大小决定,而不受其原始电荷或形状的影响。
展开剩余69%PAGE分离DNA满盈网配资。图源:https://www.researchgate.net/figure/Sequence-of-DNA-duplexes-used-left-and-8-PAGE-gel-of-DB75-with-the-duplexes-right_fig2_49784949
因此 SDS-PAGE 与 PAGE 的核心区别在于: ➢ 在SDS-PAGE中: ○ 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处于变性状态,仅作为线性结构存在,失去原本的高级结构; ○ 条带位置仅依据分子量的绝对大小。
➢ 而在PAGE中: ○ 非变性条件,保留蛋白质原本的结构与电荷属性,不进行额外处理; ○ 因此条带位置除了分子量还由电荷决定,蛋白质会根据其携带的表面电荷向不同电极方向迁移。
图源:https://www.bio-rad.com/zh-cn/applications-technologies/western-blotting-electrophoresis-techniques?ID=PQEENTWDLBV5
SDS-PAGE条带。图源:https://open.oregonstate.education/chembiolab/chapter/methods-for-sds-page/
3 Western Blot为什么需要用SDS-PAGE
WB一般都使用SDS-PAGE分离蛋白质,原因有以下几点: 1. 抗体识别线性表位:由于许多抗体只能识别蛋白质的线性表位,需要通过SDS-PAGE将蛋白质线性化,使其抗体表位暴露在外,以便抗体结合。
2. 分子量测定:变性后的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仅与分子量有关,可以用Marker测量,从而准确估计目标蛋白的分子量。
3. 稳定性:变性过程破坏了蛋白的活性,避免发生反应,蛋白理论上性质更稳定一些。
4. 避免蛋白质聚集:变性过程破坏非共价相互作用,避免蛋白质聚集或形成复合物。跑WB为了后期抗体结合出清晰的条带,需要让样本中的蛋白质混合物分离成清晰的一个一个的分子;一旦发生聚集,条带就不准确了。
4 Native PAGE适用于做什么
原生版的PAGE是非变性的(NativePAGE),不加入SDS等变性剂,因此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蛋白质的活性。如果说SDS-PAGE是为了通过变性加强蛋白分离效果的魔改版,那么现在也有针对让PAGE保留蛋白活性的魔改升级版,如BN-PAGE。
针对PAGE非变性这一特点,它更适合应用在以下领域: 1. 需保持蛋白质活性的情况:由于是非变性条件,蛋白质保持其高级结构,因此其生物活性也得到保留。如果此时电泳仅作分离,后续还要继续研究如酶活性、配体结合能力以及其他需要保留原本功能的情况,就需要选择非变性的PAGE进行分离。
2. 分析蛋白质聚集体或蛋白质-蛋白质相互作用:NativePAGE可以用于分析蛋白质复合物。由于保留了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满盈网配资,因此某些蛋白质也可能会以多亚基复合物的形式一起迁移,并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移动。这种复合物常表现为弥散状条带,而非通常所见的清晰的条状。 图源:https://www.bjbalb.com/article.aspx?dd=70
发布于:湖南省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