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荣立通
8月14日,封面新闻记者从司法部了解到,自去年年底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》以来,司法部积极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有关任务要求,乱检查得到有效遏制,今年上半年全国行政检查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0%以上,极大减轻企业迎检负担,检查精准度大幅提升。
据了解,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检查频次过高、检查事项多、标准不透明、不一致以及运动式、逐利式检查等突出问题荣立通,《意见》规定了合理确定检查方式、限定年度检查频次上限、向社会公布检查标准、严格控制专项检查、严禁违规实施异地检查等解决措施。
司法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加强政策解读,针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《意见》要求中遇到的25个问题进行明确和细化;规范检查程序,印发《行政检查文书基本格式文本(试行)》,同步开设检查信息公示平台,统一公布各地区各部门行政检查事项、计划、频次等信息;倾听企业呼声,会同市场监管、消防等部门推进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执法标准不一致问题,切实减轻企业负担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。围绕“严格行政检查标准、程序”,黑龙江、四川、上海、深圳等地积极推行“扫码入企”,实现行政检查全过程留痕、可追溯、被监督。
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荣立通,行政检查对引导规范企业合法经营、预防纠正违法行为具有重要作用,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,关系到营商环境优化,必须做到应查必查、应查尽查,不能机械地受频次限制,不能走过场、搞形式主义,要确保检查有效。
首先是严格依法检查。行政检查作为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方式,一方面,可以引导企业依法开展经营活动,另一方面,也可以及时发现查处企业违法行为、维护公共安全,必须把握好检查“宽与严”的政策界限,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行政检查工作,“该严则严、当宽则宽”,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。
其次是强化数字赋能。多地大力推行“扫码入企”、开展非现场检查等方式,减少入企现场检查频次,提升检查质效。
最后是实行差异化监管。建立健全以专业领域企业风险分级为主、充分考虑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情况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,根据企业自身管理规范程度的不同,对检查频次的要求也要有所区别,不能一刀切。
“执法必严、违法必究是必须恪守的法治原则”,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必须依法认真履责,每一位执法人员必须坚守法治理念,勇于担当,做到“严查”“真查”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发挥执法监督作用,督促指导行政执法机关严格履行检查职责荣立通,加大执法检查力度,切实织密牢筑安全防线,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,又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。
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