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五配资
还记得在中学课堂上,生物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:胎儿的性别早在受精那一刻就已“命中注定”——全凭父方精子所携带的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。X决定为女性,Y决定为男性。这条“性别铁律”简单明了,牢牢刻印在无数人的生物学记忆中。
可谁曾想,这看似板上钉钉的生物学定律,竟也有被“推翻”的一天?日前,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发表于
Nature上的一项研究 [1] 就狠狠颠覆了我们的常识:在孕期缺铁的小鼠中,部分本应发育为雄性的胚胎,竟发育出卵巢结构,最终表现出雌性表型。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我们对“性别决定论”的传统认知,也引发了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:缺铁真的会影响性别发育
Sry基因:
决定“男孩命运”的启动键
说到“缺铁”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头晕、乏力、脸色苍白这些“气血不足”的表现,但这里还有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——孕妇贫血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数据,铁缺乏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,发生率可高80%。在缺铁人群中,约有三分之一最终会发展为缺铁性贫血[2]。
尤其在妊娠期间,女性的铁需求几乎达到了人生巅峰。胎儿和胎盘的发育需要大量铁,几乎占据了整个孕期总需铁量的七成。此外,母体血容量的扩张、血红蛋白的稀释效应以及分娩时的失血,也进一步加剧了铁的流失。但令人担忧的是,日常饮食中铁的实际吸收量远远无法满足这种激增的需求,导致“入不敷出”的情况频频发生。WHO的另一项数据显示,全球约有35.5%的孕妇在孕期受到缺铁影响[3]。
而近年来的研究正在逐步揭示,缺铁的影响远不止让孕妇等群体“脸色差”“没精神”这么简单。
Nature这项研究更是指明,在胚胎发育的关键阶段,铁元素甚至可能影响性别的发育方向
虽说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,哺乳动物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。但事实上,染色体只是个“基因蓝图”,真正决定性别走向的,是一个关键的开关——Y染色体上的Sry基因。
这个Sry基因只有在胚胎发育到特定窗口期(小鼠中约E10.5-E12.5天)被精确启动,性腺组织才会朝“睾丸”的方向发育,从而开启“男胎程序”;反之,如果Sry启动失败,哪怕胚胎带着Y染色体,也会沿着“卵巢发育”这条路线前行。也就是说九五配资,Sry的“沉默”会导致XY染色体胚胎发育出“雌性外貌”。
那么,Sry为何会“沉默”?铁(Fe²⁺)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?
KDM3A蛋白与铁的“合作”:
开启男孩发育之门
在胚胎发育的奇妙旅程中,有一群重要的“前支持细胞”,它们承担着决定胎儿性别的关键使命——让宝宝成为男孩还是女孩。
通过对这些细胞的基因表达分析,他们发现前支持细胞在铁的摄取和利用上表现得尤为积极。
换言之,前支持细胞通过加强铁的摄取同时减少排出,成功实现了细胞内Fe²⁺的积累。
那么,这些积累的Fe²⁺有什么作用呢?这里登场的关键角色是KDM3A基因,它在前支持细胞中同样表达丰富。KDM3A蛋白是一种依赖Fe²⁺活性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,能够去除Sry基因启动子上的抑制性甲基标记,从而激活Sry的表达。Sry基因一旦被激活,胚胎性腺就会坚定地走向“男孩”的发育路径。
可以说,充足的Fe²⁺为KDM3A蛋白提供了必需的能量,让它能够顺利完成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;反之,如果Fe²⁺不足,性别发育的轨迹可能会被意外改写。
这样一来,一个以铁代谢为核心的新型性别决定机制逐渐浮出水面:前支持细胞通过精细调控铁的摄取、生成和排出,实现Fe²⁺在细胞内的富集,确保KDM3A蛋白能够发挥酶活性,进而激活关键的Sry基因,推动雄性发育进程的顺利开展。
在进一步探索铁代谢与性别决定的关系时,研究人员将焦点放在了
Tfrc基因上。 该基因编码的是转铁蛋白受体TFR1九五配资,是细胞摄取铁的重要 “ 入口 ” ,负责将转铁蛋白 - 铁复合物内吞,从而为细胞提供所需的 Fe² ⁺ 。
这一变化表明,一旦TFR1功能缺失,性腺体细胞的铁摄取与富集能力将严重受损,导致铁供应不足。
那么,铁不足会带来怎样的后果?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性别决定过程中的“关键开关”——Sry基因。他们发现,在
Tfrc-cKO胚胎中,Sry启动子区域上的H3K9me2修饰水平显著升高,提示这一区域的组蛋白去甲基化过程被抑制。而去除 H3K9me2 这一抑制性标记,恰恰是激活 Sry 表达、引导性腺走向雄性发育所必需的步骤。
这与此前的研究发现正好契合:KDM3A是一种依赖Fe²⁺发挥功能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,专门负责清除包括Sry启动子在内的H3K9me2标记。当Fe²⁺供应充足时,KDM3A得以“满血”运行,顺利完成Sry的激活;但一旦铁供应受限,酶的活性就会下降,Sry“沉默”,性别的命运也可能随之偏转。
这些分子层面的变化,最终反映在个体发育上。
铁供应“断档”如何让性别逆转
这一系列结果表明,铁缺乏通过影响组蛋白去甲基化状态,干扰了Sry的激活,从而诱发性别逆转。
“铁”打的命运?
母体缺铁能逆转胎儿性别
这提示,即便不直接作用于胚胎,仅通过母体在性别决定期间的急性缺铁,也足以在一定比例上改变胎儿的性别发育轨迹。
也就是说,铁缺乏并未“摧毁”性腺,而是精准打击了性别决定的“起点”——Sry表达的激活过程。
然而,当这种“营养胁迫”叠加至一个对组蛋白H3K9去甲基化能力较为敏感的遗传背景上时,结果就发生了改变。
这一系列结果进一步印证:母体铁缺乏可通过干扰Fe²⁺依赖的KDM3A活性,抑制Sry的表观遗传激活过程,进而诱发胎儿的性别逆转,而遗传背景的敏感性则可能加剧这一风险。
总的来说,这项研究不仅挑战了“Y染色体决定男性”这一传统教科书式认知,更首次构建出一条从“铁代谢状态”到“表观遗传调控”再到“性别决定”之间的直接生物学通路。它深刻揭示了一个新兴的概念:营养代谢状态,尤其是铁的可用性,可能通过调控关键发育基因的表观遗传状态,从根本上塑造胚胎命运。这不仅为性别分化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,也提示临床上对孕期铁状态管理的潜在重要性。
看来,铁可远不只是补血的“小角色”那么简单,它竟然还是胚胎性别发育过程中的“关键道具”。(读完文章还是十分震惊,心情难以平复)
仍需指出的是,这项研究主要基于动物模型,在人类中的普适性仍需进一步验证。
参考资料:
[1]Okashita, N., Maeda, R., Kuroki, S.et al. Maternal iron deficiency causes male-to-female sex reversal in mouse embryos. Nature (2025).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86-025-09063-2
[2]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Iron Defciency anaemia: assessment, prevention and control. A guide for programme managers[EB/OL]. [2018-05-01].[3]https://www.who.int/data/gho/data/themes/topics/anaemia_in_women_and_children
撰文 | 木白
编辑 | 木白
版权说明:梅斯医学(MedSci)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,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,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、精准的决策支持,让医生与患者受益。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,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。
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